close

培養國際觀 尊重多元文化 
葉永






 



親愛的大學新鮮人:

 

大家都喜歡說「我愛夏日長」,但你們說不定都急著想這個暑假快快過去,好開始期待已久的大學生涯。

 

語文能力 悠久見生成

 

我在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念研究所的時候,有一次問瑞典籍的指導老師阿爾文(Hannes Alfven)教授,他學問這麼廣博精湛,可不可以說一說他在大學時代,有哪些科目最為重要?他想也不想便說外文最重要。

 

他的意思在於科學發展迅速,日新月異,除了一些最基礎的原理外,很多知識在幾年後便被新發現所取代。但語文能力則是悠久見生成,可以讓你超越時空的限制,和不同時代、不同國界的人交往,這才是現代教育的目的,也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才。

 

 

 

 

傳遞思想 地球是平的

 

我們學習外語,特別是英文,目的不只在有效率地接觸國際事物,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成果表達出來,更容易與別人溝通合作。但今天我們往往把英語能力和國際化這兩件事混在一起,以為英文好就代表有國際觀。

 

我在德國工作時的研究所所長阿斯福特(W.I.Axford)教授,退休後回紐西蘭老家居住,便整天憂心紐西蘭年輕一代的未來,因為他們的學生,英文流利沒話說,但即使出國留學,也多捨近求遠,侷限於同文同種的英美,極少到周邊南太平洋和東亞各國,在文化交流上,其實於事無補。此外,受到氣候變遷和能源缺乏的衝擊,遠程飛機航線將會大量減縮,紐西蘭這個在太平洋中的島國,未來很可能逐步遭到隔離。

 

所以英文好,不一定代表國際化、有國際觀。即使用本國文字來閱讀國際新聞,以國外作為研究的主題,也可以增進國際觀。

 

國際交流 再認識自己

 

我從這兩位老師所學到很特殊的一堂課,便是外語能力很重要,但它只是一個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培養尊重和了解別人多元文化系統的觀念。同時透過國際交流,我們也可以重新發現自己。譬如,我最近和一個在中央大學英文系的奧國留學生談論她的碩士論文,有趣的是她的研究題目,是有關一個美國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她另一個同班同學的碩士論文則是有關一九五年代在非洲英屬肯亞發生的毛毛叛亂事件。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從國際交流可以得到反思和前瞻;也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和過去努力的成果,更為珍重和刻意利用。

 

現在常說「地球是平的」,在廿一世紀,各國的經濟、生活習慣和教育模式,因交通及網路的發達,已趨向全球化。其實,秦滅六國之前的中國,便有著多采多姿的各種文化與社會系統。

 

公平正義 普世的胸懷

 

歷史會自己重演(History repeats itself),今天的世界局勢與春秋戰國不遑多讓,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印度、俄國和巴西等國連橫合縱,彼此競逐。在這個全球極端氣候變遷和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你們這一屆的新鮮人責任重大,更應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價值。其中的「平天下」就是要有國際觀,目的在於把公平正義帶到整個世界,這也是所謂學以致用和普世胸懷。

 

●Gold FM聯播網(台北健康電台FM90.1、台中城市廣播FM92.9)今天上午十一時四十分,同步刊播。

 

明日刊出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彭懷真談大學生的愛情

 

本報C3教育版「高中新鮮書」系列,介紹國內知名高中新生暑期閱讀書目,今天第二篇是中山女中新生的暑期書單,國文科必讀「紅樓夢」、英文科要聽英語廣播、物理科讀「電學之父」或「靈魂有多重?」公民與社會科讀「社會學是什麼」。

 

2008-08-06/聯合報/A7/生活/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jam 的頭像
    kjam

    kjam

    kj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